Gardens of the World with Audrey Hepburn 世界花园和奥黛丽·赫本
本来以为《直到永远》会给奥黛丽赫本漫长而多姿多彩的人生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谁知道之后她化作精灵,畅游花海。《世界花园》作为奥黛丽赫本最后一次在银幕上出现,为本来就有固定收视率的影片本身再加了笔筹码。《世界花园》不能叫做影片,因为首先它不是电影,其次她不是奥黛丽赫本的个人秀,赫本在里边只是穿针引线的解说,但也不能把她当作客串,由于她生动投入的解说,赢得了当年的爱美奖主角。你会惊讶一段平淡无几的句子在她眉飞色舞的深情下滋润成动人的福音,奥黛丽赫本就是这样一剂酥软的润滑剂,凡事和她挂钩,便显得顺畅自然。
世界花园固然以花为主,该片通过大量数据和史实从各个方面诠释花朵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还有生长状态,把它叫做一本关于花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夸张。导演高超的拍摄技巧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很有层次感、动感、立体感,一点也不会发闷,同时美不胜收的大自然景色让人心旷神怡,鸟语花香的环境配上细水长流,每个画面都是一幅绚丽的油画,艺术价值比一尊不会动的死板雕像更具魅力。
本片配乐也别具风格,用的全是高雅华丽的古典歌剧,美声和女高音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温文尔雅,和画面上争相斗艳的花朵融合一体,给人一种完全欧洲式的视听感受,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象自己身在欧洲的森林里,或是某个人家的后花园,那里与世无争,每天清晨醒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花园里走走,浇水,或者拿本书来读,兴致来了也可以冲杯饮料边走边喝。不过奥黛丽赫本选择在树林里的长凳上树荫下朗读饱受战争折磨快要见到曙光的时候又被黑暗吞噬的《安妮日记》。在这种超脱人间凡尘的境界肯定不会让人返回那个肮脏的世界,为什么奥黛丽赫本却要去回忆曾经也蹂躏过她童年的恶梦?安妮弗兰克,好像离1993年很远了,在2004年,她仿佛是只属于那个战争时代的可怜孤儿,她有亲人,但她心灵上确实是孤儿。还有谁在现在会想起她,有人会,有人不敢去想,有人甚至不屑去想,更有人愿意选择逃避。人间和地狱近在几尺,像电闸一样啪的一下就游离上下两地。奥黛丽赫本,曾经也是被战争践踏的花朵,但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向着太阳快乐生长,而安妮弗兰克则没有这么幸运。同病相怜,在这样一部力求完美的影片中,奥黛丽不忘怀念夭折的花朵,一脸和蔼的亲情念着她在消逝中写下的日记,仿佛周围忽明忽现的阳光也为眼前两朵不同命运花感慨万千。
《世界花园》由8个花园组成,分别为郁金香花园、热带花园、国家花园、公共花园、玫瑰园、社交园、百花园、日本花园。其中最美丽的是百花园,而最普通的是日本花园。撇开对日本的偏见,日本花园确实只是个普通的园林,清一色的中国式建筑,假山,竹林就被称作“花园”,一朵花也没有的花园,承载着中华的文化。不知道当时制作组跳过神州选择日本,是不是出于商业考虑,要是为了开拓市场,在日本市场上分一杯美羹还情有可原,而如果选择日本代表东方,那就大错特错。很庆幸的是提到中国可以不提日本,而提起日本必定提起中国,这种单向关系多少也给中国人种安慰,在介绍日本花园的时候多达4处提起中国。承载东方文化的皮毛可以给扣给日本,展现核心内容则必定由中国来演绎,可以说中国任何一个最普通的花园都比日本那个有韵味,历史也比日本的悠久,规模肯定比日本的宏大。因此剧组选择日本,慢慢推敲就知道是为了它的市场,非常令人遗憾,跨过五星去找太阳,只能埋怨为什么自己当时没有日本开放了。
话说回来,奥黛丽赫本也在日本花园里自然散发着她的气息,穿上有东方特色的服装也会让人想起上海的旗袍或者东京的和服。在前期拍摄欧洲花园的时候,DVD的幕后采访里会发现一个伟岸的身影,那是罗伯特——奥黛丽赫本最后的情人,他寸步不离赫本,保护着这位还没有被疾病笼罩的天使,纵始她最后还是疾病缠身,罗伯特也陪她走完最后的几步。如果没有幕后采访,你还以为奥黛丽赫本已经始个临近暮霭的老人,但你会发现其实她还非常调皮,淘气的亲吻你一下,或佯装生气让你帮她提袋子。
奥黛丽赫本从花丛中走来,又伴随着音乐离去,这种出神入化的场面在《世界花园》里重复上演,色彩的冲击不会让人感到空洞,每次她走出来都像显灵的圣母,把她最后留有的祝福撒向世界。花朵会蔫,人也会老,用花来比喻奥黛丽赫本就像用冰来化作水一样,只是他们形态不同,可同样寄予了人们一如既往的精神寄托,当她化作春泥,来年春风拂过的时候,又是一片姹紫嫣红。